年,微生物学家JeroenRaes提出了“肠型”的概念,根据肠道中的优势菌群来划分,传统分法为拟杆菌型(Bacteroides)、普氏菌型(Prevotella)和瘤胃球菌型(Ruminococcus)[1]。
在年,Raes对“肠型”进行了补充,将拟杆菌型分成了拟杆菌1型和拟杆菌2型[2]。拟杆菌2型的特征包括微生物总体载量低,这种肠型的微生物组成在克罗恩病患者中比较常见。
而在本周的《自然》杂志上,Raes的团队又一次发表了研究成果[3]。他们指出,之前的研究发现并非巧合,拟杆菌2型的确可以被归类为“不健康肠型”,它与肥胖和系统性炎症水平高有关,在研究队列中,非肥胖人群仅有3.9%为拟杆菌2型,而肥胖人群中这一比例上升到了17.73%。
除此之外,他们还发现,他汀类药物治疗与肥胖相关微生物失调呈负相关关系,队列中他汀类药物治疗的肥胖人群,出现拟杆菌2型肠型的比例较低,为5.88%,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或许与肠道微生物组成的改善有关。
图片来自于:pixabay.